【摘要】: 預應力混凝土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 它是在構件承受外荷載前, 預先在構件的受拉區對混凝土施加預壓力, 這種壓力通常稱為預應力。提高了構件的抗裂度和剛度。但是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施工工藝總是存在很多問題, 使得施工質量有所影響。通過對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工藝存在的問題的論述, 提出對應工作中亟待完善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混凝土結構; 工程施工;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 TB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2- 6908(2007)0410029- 02
混凝土構筑物因出現功能性改變, 如接建、增加荷載等, 或者出現質量問題, 如配筋不足、災后修補、混凝土強度不夠等, 都需要進行加固。其加固施工及加固方案的制定尤為重要, 對于需要加固的構筑物, 應根據構筑物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方案的確定要遵循安全、經濟、快捷、施工方便的原則, 只有這樣, 加固工程才能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工藝存在的問題
1.1 工作要求同建筑物的結構特點結合不緊密。
通常情況下, 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物, 其中各混凝土構件的重要性也不相同。
就上部結構主體而言, 磚混結構中, 陽臺挑梁的重要性要優于構造圈梁。框架結構中, 柱的地位要優于梁。在剪力墻結構中, 剪力墻及其暗梁、暗柱的地位要優于板。
就基礎部分而言, 條形基礎底板、獨立柱基礎底板的重要性要優于地圈粱、聯系梁等構件。在復雜情況下, 如筏板基礎、框架—剪力墻、筒體結構、異形板、預制構件等結構類型中, 單純劃分哪一類構件處于重要地位, 則失去其意義所在。
對于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物, 規范要求具體檢驗部位, 由監理(建設)、施工等各方根據結構構件的重要性共同選定。但就目前監理、監督工作的實際情況看, 盡管這種要求的初衷是將因地制宜的靈活性留給了參建各方, 但實際執行過程中確實因此形成了一定的主觀彈性空間。具體檢驗的部位的確定, 最終取決于參建各方的責任感。
在其它技術規程、監理規范尚無明確要求, 建筑市場秩序亟待規范的情況下, 具體檢驗部位的確定, 必須在明示構件重要性劃分依據的基礎上進行, 制定并執行與目標建筑物結構特點緊密結合的實體檢測方案。
1.2 構件劃分的形式單一
混凝土構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僅對其作梁、板、其它重要構件這三種形式劃分, 是遠不能滿足工程實際取用的需要的。這并非指構件種類確定在制定規范過程中存有難點, 而是強調在規范執行過程中, 這樣的劃分給檢測、判定工作形成了較大的工作困難。
1.3 施工工藝、工法中存在的問題
施工工藝是建筑行業技術水平的具體體現發展, 混凝土施工的精細階段終會到來。從實體檢驗的情況看, 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工作:1.3.1 施工工藝重點亟待明確根據規范提出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要求部位、特定工序這三個方面的控制。
特殊構件指懸挑構件。規范將控制重點放在了懸挑構件上要求抽取的構件中, 有懸挑構件的需占50%以上。這需要施工中對挑梁、挑板的鋼筋擺位要優于同點其它鋼筋的擺位。
特殊部位指內力作用較大的部位, 如梁的跨中、支座處。架設墊塊、構件起拱時, 應優先保障特殊部位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值。保護層厚度設置應“一刀切”。
特定工序指綜合考慮澆筑、振搗等因素作用確定的核心工序。如板工序中的墊塊布置密度, 應結合鋼筋級別、自徑、剛度具體布置: 如粱工序中的振搗, 應考慮構件的配筋率、綁扎的材料強度, 采用適宜的工具。
突出了特定的工序, 才能突出機具、設備的應用范圍、特點, 從而推動工藝進步。避免一根振搗棒, 從梁用到板(疏密問題); 種鵲塊, 從板鋪到柱(厚度問題)的粗放型施工模式。
1.3.2 部分企業的施工技術標準的缺乏適用性論證
為達到規范提出的控制結果、評定要求, 部分施工企業會采用一些缺乏論證的工藝技術作為企業技術標準。這些做法雖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對建筑物來說未必是好事。
譬如, 部分施工企業采用PVC 塑料卡進行構付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雖然減少、避免了普通墊塊在振搗過程中的易位, 但由于PVC 材料的線性膨脹系數和混凝土、鋼材線性膨脹系數的不同, 對于裂縫控制要求較嚴的構件來說, 大量使用PVC 塑料不僅會影響鋼材、混凝土的協同工作原理, 也會促使構件在使用環境外的其它環境里使用時較早形成裂縫, 影響構件的耐久性。
又如部分施工: 企業為防止振搗過程中現澆板的負筋下沉, 采用焊接工藝代替原有的綁扎工藝。用鋼筋將現澆板的負彎矩筋、板底受力筋焊連在一起, 形成鋼筋網架。這種通過加大剛度達到振搗要求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構件受荷后的工作情況。而設計預先采用的彈、塑性設計方法, 此時就不能夠達到設計原理的假設要求, 構件的實際承載力出現了核算需要。
1.3.3 現有的檢測手段未得到各方的充分認知
對重要構件的實體檢測, 就實體強度而言, 國內目前的槍刪方法、設備、手段的種類比較豐富, 方法多樣。但就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測定而言, 目前還缺乏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的分類、確定。各方執行規范的過程中, 對該檢測手段的認知也不充分。
常用檢測設備通常分為聲學原理、電磁學原理兩大類。如鋼筋雷達測定儀、磁性鋼筋保護層測定儀等。基于自身設計原理的特點, 其各自應用特點也不相同。向投影重疊的兩根以上鋼筋, 聲學原理設備不宜采用;如含磁性骨料的混凝土, 不宜采用無消磁能力的電磁測定設備進行檢測。
此外, 對于建筑物中的特殊構件, 如基礎、殼體等, 由于受土方挖填、水位、配筋、測試角度等因素影響, 到達后期工序時, 不能完全提供規范要求的檢測條件。對此, 應考慮其它方法對目標實體進行控制。確定應用設備的, 還必須對檢測時產生的破損、檢測所達到的深度、不確定程度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慮, 提出科學、合理的檢測方案。
實際工作中, 應避免單純強調某個問題的糾正結果, 卻忽視整個質量控制過程及質量發展的不確定程度。杜絕對某問題采取了預防、糾正措施后, 卻引發一個或多個缺陷甚至錯誤發生的情況。
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的工作建議
就目前實體檢測中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工作的開展來看, 主要的問題在于技術規程不配套、設施分離、工藝技法落后等幾個方面, 但問題還在于未能形成建設工程質量控制的一套綜合質量管理體系, 不能使質量控制工作進入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環。所以在著手建立該綜合體系的同時, 應注意以下方面的加強:
2.1 發揮地方技術規程的靈活性優勢, 積極制定地方相關技術規程,做好國家規范在技術層上的銜接轉換工作。以條文上的客觀、明確、詳盡, 逐步代替實際工作中的模糊、主觀。
2.2 明確設計文件中對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標示、控制要求。明確設計單位對設計產品相關、后續問題處理上的責任、義務。
2.3 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新重點部位、新重點項目的自檢、自查。施工企業標準制定, 應注重對新工藝、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適用性論證、總結。
2.4 形成國家級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技術規程, 明確設備、操作、技術、評定、檢定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
2.5 工程監督部門需繼續發揮行業主導作用, 創造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環境、法規環境。處理無成例問題時, 應形成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必要環境, 建立穩定可靠、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環的監督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GB50010- 2002,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2]張譽, 蔣利學, 張偉平.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概論[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3]姚燕.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與工程應用[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