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性能混凝土是近期混凝土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國外學者曾稱之為21世紀混凝土。挪威于1986年首先對此進行了研究,在1990年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與美國混凝土學會(ACI)共同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正式定名。大會規定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某些性能要求的勻質混凝土,必須采用嚴格的施工工藝,采用優質材料配制,便于澆搗、不離析、力學性能穩定、早期強度高、具有韌性和體積穩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特別適用于高層建筑、橋梁以及暴露在嚴酷環境中的建筑結構。
1 前言
高性能混凝土是近期混凝土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國外學者曾稱之為21世紀混凝土。挪威于1986年首先對此進行了研究,在1990年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與美國混凝土學會(ACI)共同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正式定名。大會規定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某些性能要求的勻質混凝土,必須采用嚴格的施工工藝,采用優質材料配制,便于澆搗、不離析、力學性能穩定、早期強度高、具有韌性和體積穩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特別適用于高層建筑、橋梁以及暴露在嚴酷環境中的建筑結構。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綜合的優異技術特性,引起了國內外材料界與工程界的廣泛重視與關注。十多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該項研究與開發應用,使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原料的選擇、配合比設計、物理力學性能、耐久性、工作性、結構性能以至應用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
在1993年,美國混凝土學會下屬的技術委員會提出一新的高性能混凝土定義:滿足工程特殊要求的各種性能,可包括易澆搗而不離析,高長期力學性能、高早期強度、高堅韌性與高體積穩定性,或在嚴酷環境中使用壽命長久,并且勻質性良好的混凝土。近年來,美國混凝土學會又給出一個文字上較精練的定義:“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種要能符合特殊性能綜合與均勻性要求的混凝土,此種混凝土往往不能用常規的混凝土組分材料和通常的攪拌、澆搗和養護的習慣做法所獲得。”高性能混凝土,開始是用于表征具有高工作度、高強度和高耐久性的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必須設計成具備高度體積穩定性。為了減少混凝土由于溫度收縮和干縮產生的開裂,必須限制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水泥漿含量。Mehta和Actcin提出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限定總水泥漿量為混凝土體積的1/3;允許部分硅酸鹽水泥用火山灰或有膠凝性的摻合料來代替。A?tcin曾預言:摻礦渣、粉煤灰、硅粉、亞粘土、稻殼灰和石灰石粉的三元混合水泥除了可以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備更經濟外,還能發揮它們的超疊作用,改善其新拌與硬化時的性質。
2 高性能混凝土在現代工程中的應用
高性能混凝土技術正在世界各地成功地用于很多離岸結構物和長大跨橋梁的建造,Langley等人敘述了幾種加拿大一長大跨橋梁所用的拌合物。它們用于主梁、墩部和墩基,硅粉混合水泥用量為450 Kg/m3,水153L/ m3,引氣劑160mL/ m3和高效減水劑3L/ m3。其坍落度大約在200mm;含氣量6.1%;1d、3d、28d抗壓強度分別為35、52和82 MPa;基礎和其他大塊混凝土的混合水泥用量為307 Kg/m3,粉煤灰133 Kg/m3,用水量接近,但引氣劑和高效減水劑摻量大幅度減小,坍落度約在185mm;含氣量7%;1d、3d、28d和90d抗壓強度分別為10、20、50和76 MPa。根據加拿大和美國的透水性與氯離子快速滲透標準方法實驗結果表明:兩部分混凝土都呈現非常低的滲透性。對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的施工,需要非常強調加強現場實驗室試驗和質量驗收。
....................
點擊下載全文:高性能混凝土在現代建筑工程中的應用